数字普惠金融、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——来自我国省域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, household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: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provincial panel data in China
方先明;刘韫尔;陈楚;
摘要(Abstract):
数字普惠金融深度融合数字金融与普惠金融,能够突破物理与信息等条件对于金融服务的约束,从而成为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。基于金融发展与深化理论,剖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,进而利用2013—2020年我国省域面板数据对其进行检验。结果发现,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,其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较数字化程度而言具有更强的边际效应;数字普惠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具体作用机制通过促进居民消费实现,并受到金融服务可得性的负向调节。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,数字普惠金融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金融排斥异质性,金融排斥效应越强烈的地区,数字普惠金融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强劲。
关键词(KeyWords): 数字普惠金融;居民消费;经济增长;区域差异
基金项目(Foundation):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“错配视角下江苏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研究”(2020SJZDA049)成果之一
作者(Authors): 方先明;刘韫尔;陈楚;
DOI: 10.13916/j.cnki.issn1671-511x.2022.03.008
参考文献(References):
- [1] 提高政府精准度有效性我国普惠金融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[EB/OL].(2022-03-02)[2022-03-10].http://www.gov.cn/xinen/2022-03/02/content_5676365.htm.
- [2] 张蕊,余进声韬.数字金融营商环境与经济增长[J].现代经济探讨,2021(7):1-9.
- [3] 张磊,吴晓明.数字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机制、困境与对策分析[J].理论探讨,2020(5):110-114.
- [4] 惠献波.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——来自278个城市的经验证据[J].投资研究,2021,40(1):4-15.
- [5] SARMA M,PAIS J.Financial Inclusion and Development[J].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,2011,23(5):613-628.
- [6] KAPOOR A.Financial Inclusion and the Future of the Indian Economy[J].Futures,2014,56:35-42.
- [7] 李涛,徐翔,孙硕.普惠金融与经济增长[J].金融研究,2016(4):1-16.
- [8] 姜松,周鑫悦.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[J].金融论坛,2021,26(8):39-49.
- [9] 李建军,彭俞超,马思超.普惠金融与中国经济发展:多维度内涵与实证分析[J].经济研究,2020,55(4):37-52.
- [10] 褚翠翠,佟孟华,李洋,等.中国数字普惠金融与省域经济增长——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[J].经济问题探索,2021(6):179-190.
- [11] 钱海章,陶云清,曹松威,等.中国数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[J].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,2020,37(6):26-46.
- [12] 葛和平,朱卉雯.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省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[J].新金融,2018(2):47-53.
- [13] 洪银兴.进入新阶段后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[J].中国工业经济,2017(5):5-15.
- [14] 熊伟.短期消费性贷款与居民消费:基于信用卡余额代偿的研究[J].经济研究,2014,49(S1):156-167.
- [15] 江红莉,蒋鹏程.数字普惠金融的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和结构优化效应研究[J].现代财经(天津财经大学学报),2020,40(10):18-32.
- [16] 易行健,周利.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否显著影响了居民消费——来自中国家庭的微观证据[J].金融研究,2018(11):47-67.
- [17] GoldsmithR W.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[M].New Haven,CT:Yale University Press,1969.
- [18] 王喆,陈胤默,张明.传统金融供给与数字金融发展:补充还是替代?——基于地区制度差异视角[J].经济管理,2021,43(5):5-23.
- [19] 姚耀军,施丹燕.互联网金融区域差异化发展的逻辑与检验——路径依赖与政府干预视角[J].金融研究,2017(5):127-142.
- [20] 张岳,周应恒.数字普惠金融、传统金融竞争与农村产业融合[J].农业技术经济,2021(9):68-82.
- [21] 黄益平,黄卓.中国的数字金融发展:现在与未来[J].经济学(季刊),2018,17(4):1489-1502.
- [22] 张勋,万广华,张佳佳,等.数字经济、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[J].经济研究,2019,54(8):71-86.
- [23] 任太增,殷志高.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:理论分析和经验证据[J].管理学刊,2022,35(1):23-35.
- [24] 钟凯,梁鹏,董晓丹,等.数字普惠金融与商业信用二次配置[J].中国工业经济,2022(1):170-188.
- [25] 张正平,王琼.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业生产有资本替代效应吗?——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CFPS数据的实证研究[J].金融评论,2021,13(6):98-116.
- [26] 何宜庆,王茂川.数字普惠金融的非线性与异质性经济增长效应——基于平滑转换模型与分位数模型的实证研究[J].四川师范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21,48(1):54-64.
- [27] 王颖,曾康霖.论普惠:普惠金融的经济伦理本质与史学简析[J].金融研究,2016(2):37-54.
- [28] 李建军,韩珣.金融排斥、金融密度与普惠金融——理论逻辑、评价指标与实践检验[J].兰州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7,45(4):19-35.
- [29] 郭峰,王靖一,王芳,等.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:指数编制与空间特征[J].经济学(季刊),2020,19(4):1401-1418.
- [30] 温忠麟,叶宝娟.中介效应分析:方法和模型发展[J].心理科学进展,2014(5):731-745.
- (1)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,本研究不包括港澳台地区。
- (2)仅指剔除以居民消费为中介的间接影响,不排除其他传导机制的存在,下同。
- (3)东、中、西部地区的划分参照国家统计局的标准:东部地区包括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辽宁、上海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山东、广东、海南;中部地区包括山西、吉林、黑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;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、广西、重庆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宁夏、新疆。